- 史家浩;徐幸莲;朱纯;刘岳龙;李建超;黄祖芬;徐梦泽;刘磊;王鹏;
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调整浸烫参数的方式减少淘汰蛋鸡在屠宰加工中的损失。以饲养日龄为400 d的淘汰蛋鸡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浸烫方式对其羽毛去除效果及皮下肌肉过熟程度的影响。分别设置三种温度和时间的浸烫组合:65℃-3 min(高温浸烫,High Temperature Scald,HS)、60℃-4 min 20 s(中温慢烫,Middle Temperature Slow Scald,MSS)、58℃-4 min 20 s(低温慢烫,Low Temperature Slow Scald,LSS),并以未经浸烫的淘汰蛋鸡作为对照组。通过测定浸烫后去羽力(Feather Retention Force,FRF)及计数残留羽毛数量表征浸烫脱毛效果。通过测定肉色、测量过熟区域深度、DSC扫描、拉曼光谱扫描表征不同浸烫处理对皮下肌肉过熟程度。浸烫后淘汰蛋鸡HS组与LSS组羽毛去除效果无显著差异,MSS组去羽力与残留羽毛数量显著低于另外两处理组(P<0.05),两种残留羽毛计数结果显示采用长时间浸烫能够使毛根数量减少。浸烫后鸡胸肉L*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HS组L*值比LSS、MSS组分别显著高出5.33与4.75(P<0.05)。沿肌纤维方向切割鸡胸肉发现截面出现明显分层(白色肉与正常肉),HS组白色肉厚度相比LSS组与MSS显著增加。DSC结果显示虽然三种浸烫处理均会使淘汰蛋鸡胸肉肌球蛋白变性,但是HS组胸肉中肌浆蛋白或胶原蛋白以及肌动蛋白的变性程度均高于其他两处理组。蛋白质二级结构相对含量显示HS组胸肉蛋白质变性程度最高。综合羽毛去除效果结果与胸肉过熟结果,得到淘汰蛋鸡最适浸烫参数为:60℃-4 min 20 s。本研究在抑制浸烫中皮下肌肉过熟程度的同时提升了浸烫脱毛效果,为企业屠宰淘汰蛋鸡提供技术参考。
2024年17期 v.45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8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乔雪;乔雅洁;付慧鑫;孟新涛;张婷;
为筛选冷冻牛肉适宜的解冻方式,更好地维持其解冻后食用品质。本文以-20℃冷冻的牛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以自然解冻为对照组(CK),以与低压静电场发生板隔距分别为20、30、40 cm(LVEFT20、LVEFT30、LVEFT40)为处理组,2℃为解冻终温,采用常规品质检测结合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技术,对比分析不同低压静电场发生板隔距解冻对牛肉品质和挥发性化合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低压静电场辅助解冻处理可缩短牛肉的解冻时间,降低牛肉解冻汁液流失率和蒸煮损失,抑制其微生物的生长,使其保持较好的色泽和剪切力。其中,LVEFT30处理较好,其解冻时间较CK缩短7 h,解冻后牛肉的解冻汁液流失率、解冻汁液中蛋白质量分数、蒸煮损失率分别降低了45.79%、21.32%和27.48%,剪切力仅为66.99 N,挥发性盐基氮(TVB-N)、菌落总数、色泽、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及相对含量接近新鲜牛肉。可见,静电板隔距为30 cm适于牛肉解冻,可使其保持较好的品质,该结果为生产中冷冻牛肉的解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2024年17期 v.45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4K] [下载次数:6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韦啟球;黄敏怡;农秋冬;闭爱艳;裴世成;刘雪萍;
目的:研究扛板归粗多糖体内外抗氧化、抗炎、镇痛和抑菌活性。方法:水提醇沉法制备扛板归粗多糖。以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为体外抗氧化评价方法,以测定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活力、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力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为体内抗氧化指标,综合考察粗多糖抗氧化活性;采用二甲苯诱导小鼠耳廓肿胀法,评价粗多糖抗炎效果;测定小鼠热板痛阈值评价粗多糖镇痛作用;采用牛津杯法评价粗多糖体外抑菌效果。结果:扛板归粗多糖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能力,呈剂量依懒性,半抑制浓度值(IC50)分别为420.93、171.53和575.40μg/mL;与对照组相比,粗多糖在体内能提高组织T-SOD活力和CAT活力,降低MDA水平。粗多糖能抑制二甲苯诱导的肿胀作用,抑制率高达40.95%。但是,该粗多糖镇痛作用不明显,对大肠埃希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无抑制作用。结论:扛板归粗多糖具有抗氧化和抗炎活性,有望开发成天然抗氧化剂。
2024年17期 v.45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6K] [下载次数:9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应勇;汪芸萱;郭蕾;徐玉玲;张军涛;许承志;未本美;汪海波;
目的:丝素蛋白在特定条件下的聚集行为能够影响其动力学行为及黏弹性能,进而影响丝素蛋白材料的生物学性能,因此,本文通过系统研究丝素蛋白的自组装聚集行为,进而研究增强其力学性能及生物学性能的条件。方法:以家蚕蚕茧为原料,提取制备得到再生丝素蛋白,通过浊度实验寻找最佳组装条件;丝素蛋白溶液加入Na+后,通过流变学实验研究其对动力学行为和黏弹性能的影响;通过细胞增殖实验研究丝素蛋白的生物学性能。结果:提取的再生丝素蛋白以无规卷曲结构为主;最佳体外自组装条件:浓度为4 mg/mL的溶液在70℃组装6 h;丝素蛋白溶液中加入Ca~(2+)对体外自组装起抑制作用,而加入Na~+可以加快自组装速率和提高组装程度,并且随着Na~+浓度的增加,丝素蛋白凝胶强度逐渐增强,凝胶网络更稳定;细胞增殖实验显示,再生丝素蛋白溶液比其自组装纤维更利于细胞生长和增殖。结论:丝素蛋白的浓度、温度、组装时间和离子都会对丝素蛋白的体外自组装聚集行为产生影响,本文初步研究丝素蛋白的自组装聚集条件和生物学性能,为提高丝素蛋白作为食品包装材料的性能提供实验依据。
2024年17期 v.45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1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沈甜;牛锐敏;许泽华;黄小晶;陈卫平;
为探明UV-B照射时长对赤霞珠酿酒葡萄果实品质及类黄酮物质的影响,试验设立UV-B每天分别照射2、4、6、8 h共4个梯度,以不进行UV-B照射为对照(CK),对不同UV-B照射时长葡萄果实品质及类黄酮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短时间的UV-B照射会增加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UV-B不同照射时长处理的总酚、单宁、总类黄酮、黄烷-3-醇和总花色苷含量均增加;UV-B不同照射时长对酿酒葡萄果皮中的类黄酮代谢产物影响显著,筛选出差异代谢物13个,其中5种物质显著上调、8种物质显著下调;在类黄酮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通路上分别富集了7个差异代谢物,占代谢物总数的77.78%。利用主成分对果实品质和果皮类黄酮产物测定值进行综合评价,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UV-B照射2 h>UV-B照射8 h>UV-B照射4 h>UV-B照射6 h>CK。UV-B照射酿酒葡萄赤霞珠2 h时,果实品质和类黄酮代谢产物表现最佳。
2024年17期 v.45 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3K] [下载次数: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苗靖;郭庆启;符群;柴洋洋;包怡红;李芳菲;
为探究食用菌的添加是否对冻融猪肉饼的品质存在积极影响,本实验以三种食用菌(杏鲍菇、海鲜菇和香菇)不同添加量(0、1%、5%、10%)的猪肉饼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反复冻融期间(0、1、3、5次)猪肉饼的pH、水分含量和解冻损失、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和羰基含量,同时观测其表观形态的变化,筛选出对冻融猪肉饼品质改善效果最佳的食用菌及其添加量并对食用菌的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索。结果显示: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对照组的解冻损失、POV、TBARS值和羰基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水分含量、巯基含量和表观形态的评分显著降低(P<0.05)。添加食用菌之后,猪肉饼的解冻损失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食用菌有效抑制了猪肉饼的脂肪和蛋白氧化,其中添加1%杏鲍菇的处理组在冻融5次时猪肉饼氧化程度最低(P<0.05)。此外,食用菌的添加使猪肉饼的pH降低,但在冻融3次时添加1%杏鲍菇显著提高猪肉饼的pH(P<0.05)。通过表观形态及感官评分能够看出杏鲍菇处理组的猪肉饼具有更紧实的结构,并且无明显的食用菌气味。其中,添加了1%杏鲍菇的猪肉饼经冻融0、1、3、5次后仍保持较好的色泽,其表观评分依次为91.2、82.8、68.8和42.3,分别是对照组的0.97、1.14、1.26和1.65倍。经PCA分析,进一步证实1%杏鲍菇对猪肉饼冻融期间的品质改善效果最佳,为其在冷冻肉制品品质调控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2024年17期 v.45 8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0K] [下载次数:5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姚欣鹏;曹传爱;孔保华;孙方达;张宏伟;刘骞;
本文以猪血浆蛋白和黄原胶为原料,采用泡沫模板法制备一种可以物理吸附大豆油且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油凝胶,并对其热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黄原胶浓度的增加,猪血浆蛋白-黄原胶共混溶液体系的表观粘度和泡沫稳定性显著增加,起泡性显著降低(P<0.05)。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黄原胶添加导致猪血浆蛋白-黄原胶含水泡沫体系的气泡尺寸以及大气泡数量降低,冻干后冷冻泡沫凝胶样品内部排列有序且整体孔隙较为致密,孔洞清晰可见,能够较好地将液态油捕获在内部结构中。与此同时,基于猪血浆蛋白和黄原胶形成的油凝胶具有较强的油约束能力以及更接近半固体的流变学行为。随着黄原胶浓度的增加,吸油能力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在0.6%黄原胶浓度时具有最大值(46.43 g/g),此时油凝胶的油约束能力为84.69%。另外,黄原胶添加能够显著增加油凝胶在不同温度下的油约束能力(P<0.05),从而增强其热稳定性。因此,0.6%黄原胶添加可制备出较为稳定的猪血浆蛋白-黄原胶基油凝胶,为以蛋白质和多糖为凝胶剂的新型油凝胶的开发以及在低脂产品中的应用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024年17期 v.45 95-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2K] [下载次数:8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徐雪峰;代德财;闫浩;杜金风;
本研究制备了玉米醇溶蛋白-槲皮素纳米颗粒(Zein-Q),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方法分析了槐糖脂(SL)对Zein-Q颗粒结构的影响,并研究了Zein-Q-SL复合纳米颗粒的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性质。结果表明,Zein-Q纳米颗粒为平均粒径128 nm的球形结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25.8%±1.28%和3.98%±0.24%,对DPPH·和ABTS+·的清除率为76.8%±0.9%和65.4%±1.2%。加入槐糖脂有助于形成分散性较好的纳米颗粒,且槐糖脂在氢键、静电作用力等作用下包覆于玉米醇溶蛋白-槲皮素纳米颗粒外层,形成粒径较大的球形结构,当Zein-Q:SL为3:4时,Zein-Q-SL复合纳米颗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增加至73.6%±1.80%和7.98%±0.41%,对DPPH·和ABTS~+·的清除率分别达到88.8%±1.0%和78.6%±1.5%。此外,复合纳米颗粒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显示出较好的抑制活性。由此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槐糖脂有潜力作为提高玉米醇溶蛋白-槲皮素纳米颗粒结构稳定性和活性的修饰分子。
2024年17期 v.45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1K] [下载次数:7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余勤业;丁宁;孙晓悦;谭雨青;罗永康;洪惠;
为了研究氧化二氢杨梅素(oxidized dihydromyricetin,oDMY)对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分析了添加不同浓度(0%、0.15%、0.30%、0.45%、0.60%)的oDMY后,鲢鱼鱼糜凝胶的凝胶强度、流变特性、持水力、微观结构、蛋白二级结构、粒径分布以及色泽和感官特性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添加oDMY后,鱼糜凝胶在形成的过程中蛋白质的β-折叠相对含量增加,蛋白聚集使粒径增大,从而形成了更致密、孔洞更小的凝胶网络结构,同时鱼糜凝胶的持水力也得到了提高。随着oDMY质量浓度的增加,鱼糜凝胶的破断力和凹陷度增大,尤其是在0.45%浓度时鱼糜凝胶的破断力最高。动态流变性测试结果进一步表明,oDMY还具有一定的延缓凝胶劣化作用。使用oDMY会降低鱼糜凝胶的白度,但在较低浓度下,对颜色的影响仍在可接受范围内,并且oDMY对鱼糜凝胶的风味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综合来看,添加0.45%的oDMY可以有效改善鲢鱼鱼糜凝胶的特性,为新型鱼糜制品的开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2024年17期 v.45 113-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2K] [下载次数:8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曾亚琴;曾琳然;蔡丽莎;陈可先;
厚味(Kokumi)不同于传统的酸味、甜味、苦味、咸味和鲜味五种食品基本味觉,不仅赋予了食品独特的浓厚感、持久度和愉悦感,还实现了减盐提鲜不减咸等食品感官功效,满足了消费者对美味和健康的追求。尽管大量文献报道了厚味相关研究,形成了系列机理、规律和应用上的共识,但其研究的现状、学术脉络、热点、难点和发展趋势仍缺乏系统分析。为此,本文借助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首次剖析了近十五年来厚味科学研究的主要进展,并通过文献查阅解析厚味研究关注的主要热点与难点。研究结果表明,厚味研究的热度正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涉及了食品科学、化学、营养、生物化学、农业、行为科学和神经科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我国科研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在厚味科学研究中具有较强的国际话语权;厚味研究的热点主要为厚味的化学物质基础、食物来源、评价方法及其对食品整体感官风味的影响,以及厚味物质的结构鉴定、分离、制备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厚味研究的难点包括新型厚味物质的挖掘与应用。本文可为食品工业精准把握厚味研究的发展趋势,厚味呈味机理的深层揭示和厚味物质的拓展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2024年17期 v.45 121-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1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昉新;齐文慧;淑英;张旭;梁孙硕;杨天一;王慧婷;张志胜;
为了考察β-胡萝卜素对Pickering乳液中脂质氧化的抑制作用,以纤维素纳米晶体(cellulose nanocrystal,CNC)为乳化剂制备了包埋β-胡萝卜素的Pickering乳液。以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分析β-胡萝卜素包埋前后的抗氧化性能。通过测定β-胡萝卜素包埋率及保留率、POV值、TBA值和色差,考察包埋β-胡萝卜素乳液的氧化稳定性及着色稳定性。结果表明,经乳液包埋的β-胡萝卜素具有良好的DPPH、ABTS+自由基清除效果。β-胡萝卜素在乳液中的保留率由于其自由基清除作用和自氧化反应而显著下降(P<0.05),并且与乳液中的TBA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加速氧化期间,由于乳液中的β-胡萝卜素通过清除自由基和自氧化反应抑制脂质氧化,乳液中的POV、TBA值均随β-胡萝卜素浓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乳液的氧化稳定性显著提高。包埋β-胡萝卜素乳液的颜色饱和度显著提高(P<0.05),呈现明亮的黄色。因此,通过包埋脂溶性β-胡萝卜素可提高Pickering乳液的氧化稳定性和着色稳定性,从而为Pickering乳液在替代脂肪和包埋递送营养物质等方面提供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4年17期 v.45 13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8K] [下载次数:9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赵一迪;刘媛;张凯;尹晨;朱伟冉;王健;李云龙;周海涛;牟建楼;
为探究不同pH、有效氯浓度(Available Chlorine Contents,ACC)的微酸性电生功能水(Slightly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SAEW)萌发条件对发芽苦荞的影响规律,以发芽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微酸性电生功能水萌发苦荞芽工艺;为获得总硒含量高且品质优良的富硒苦荞芽,以总硒含量和发芽率为考察指标,在微酸性电生功能水萌发基础上,研究了不同亚硒酸钠浓度对苦荞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浸泡时间为2.3 h,pH为6.5,萌发温度为21℃,萌发时间为108 h,在该条件下发芽率为84.96%,与响应面预测值(85.36%)接近,相比蒸馏水组提高了14.3%,比自来水组提高了11.71%。优选的Na2SeO3溶液浓度为60 mg/L,苦荞芽的总硒含量为15.5 mg/L且发芽率为85.63%,高于响应面优化预测值且高于苦荞发芽实际值。本研究为微酸性电生功能水和富硒处理萌发苦荞芽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2024年17期 v.45 155-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1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梦丽;彭成海;蔡舒;欧成成;江运秋;周爱梅;
为了高效萃取南瓜籽油,充分发挥其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连续相变萃取技术(continuous phase transition extraction,CPE)提取南瓜籽油,以提取率及活性成分含量为指标,研究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压力、解析温度对南瓜籽油提取效果的影响,通过响应面设计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参数,并与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FE)和螺旋压榨法(screw pressing,SP)对比,对南瓜籽油的提取率、活性成分含量、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CPE萃取南瓜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温度46℃、萃取时间72 min、萃取压力0.51 MPa、解析温度65℃。此工艺参数下南瓜籽油的提取率高达96.75%,比SFE和SP法分别提高14.49%和35.24%;而总酚、类胡萝卜素、甾醇、锌含量分别为1333.80 mg/kg、8.41 mg/kg、2.59 mg/g和9.61 mg/100 g,分别是SFE法的1.56、2.29、1.17、1.40倍,分别是SP法的1.54、2.56、1.89、2.46倍。CPE所得南瓜籽油为澄清透明、粘稠性的液体,风味清香,其酸价、碘值和过氧化值的理化指标均符合LS/T 3250-2017标准的要求;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鉴定出7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和油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82.32%,比SFE和SP法分别提高5.66%和8.99%。该研究表明连续相变萃取技术在兼顾南瓜籽油提取率及活性成分含量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缓解油脂氧化酸败程度、提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高活性南瓜籽油的工业化连续性生产提供了参考。
2024年17期 v.45 163-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7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雨欣;胡芸利;刘聪;边瑞琴;包小兰;王吉力特;
本文以河套麦胚蛋白为原料,采用碱性蛋白酶对其进行酶解,以水解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其工艺条件,并进行体外降血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底物浓度为6.0%,温度为50℃、pH为10.5及加酶量为12000 U/g的条件下,麦胚蛋白的水解度达到37.18%±0.25%;麦胚多肽5 mg/mL时胆固醇胶束溶解度抑制率为27.11%±0.36%,胰脂肪酶活性抑制率为33.54%±0.57%,胆固醇酯酶活性抑制率为38.13%±0.29%;超滤后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 kDa的多肽组分占54.30%±0.32%,说明小分子量的胚芽多肽可能具有较好的降血脂作用。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河套胚芽多肽降血脂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4年17期 v.45 174-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2K] [下载次数:10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张会佳;侯相竹;张涵;殷澳;高阳;徐多多;
目的:以黄芪为原料,采用复合酶法(木瓜蛋白酶、果胶酶、纤维素酶)提取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并分析工艺条件对多糖提取的影响。方法:在正交试验确定复合酶比例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复合酶提取APS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优工艺条件,采用pNPG法评价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5 g黄芪药材粉末,最佳复合酶配比为:木瓜蛋白酶88000 U、果胶酶65000 U、纤维素酶6000 U;最佳酶解提取条件为:酶解处理时间、温度、pH和料液比分别为2.82 h、60.34℃、5.11和1:34.46 g/mL,APS的得率最高可达22.79%±0.14%;APS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7.42μg/mL。结论:复合酶提取APS的得率较单酶得率显著提高,APS对α-葡萄糖苷酶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
2024年17期 v.45 181-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7K] [下载次数:20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贾飞鸿;江宁;杨慧晶;刘钱媛;孙荣雪;王成;纪倩倩;马艳弘;王愈;
为了实现壳寡糖的高效制备,本研究以壳聚糖为原料,利用超声-微波预处理协同复合酶法制备低聚合度壳寡糖。以还原糖含量为指标,通过响应面设计法优化酶解工艺参数,并评估壳寡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α-淀粉酶和壳聚糖酶1:1的复合酶组合效果最佳。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微波功率200 W、超声功率200 W、超声-微波预处理时间5 min、底物浓度1%、pH5.8、温度53.5℃、复合酶添加量0.24%,在此条件下酶解5.7 h,还原糖含量达到最大值8.10 mg/mL。所制备的壳寡糖为2~6糖,平均分子量为993.5 Da。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壳寡糖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其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0.274、0.127 mg/mL,铁离子还原能力在1.5 mg/mL时达到最大值24.56 mmol/L。本实验结果表明超声-微波预处理协同复合酶法在壳寡糖制备方向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024年17期 v.45 190-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3K] [下载次数:6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娜;刘丽;李璐;吕京京;董益阳;
以青胶蒲公英根为原料,选取液料比、超声功率、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作为试验因子,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青胶蒲公英根多酚超声辅助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提取的青胶蒲公英根多酚的体外抗氧化及降糖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青胶蒲公英根多酚提取的最优条件为液料比33:1 mL/g,超声功率270 W,提取温度61℃,提取时间31 min,在此条件下青胶蒲公英根多酚得率为1.46%±0.03%。体外活性研究表明,青胶蒲公英根多酚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54.06和39.27μg/mL,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IC_(50)值分别为133.26和50.22μg/mL,这表明青胶蒲公英根多酚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和降糖能力。本研究可为青胶蒲公英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2024年17期 v.45 200-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1K] [下载次数:1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李玉国;姜坤;张道志;徐恒伟;冯丹萍;孟小茜;郑春英;
从刺五加叶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较好抑菌活性的内生真菌CWJ01,为提高该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并探究其抑菌活性物质基础,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结合抑菌活性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刺五加内生真菌CWJ01的发酵条件,并采用柱色谱法对其含有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结合形态学及ITS序列分析法,对内生真菌CWJ01进行菌种鉴定。结果表明,CWJ01的最适发酵工艺条件:以PDB为基础培养基,以2%葡萄糖为碳源,以1%蛋白胨为氮源,培养基初始pH为7.0,培养基装液量为60%,菌株接种量为5%,空气浴振荡器转速为140 r/min,温度为28℃,连续培养15 d;在最适发酵条件下,CWJ01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可达27.48±0.17 mm;从内生真菌CWJ01发酵液中分离得到反式肉桂酸及苯甲酸,并且内生真菌CWJ01经鉴定为波兰青霉(Penicillium polonicum)。本研究可为深入挖掘药用植物内生菌抗菌活性物质提供参考。
2024年17期 v.45 209-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2K] [下载次数:6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肖衣;唐成林;符凌玮;李玮;吴珊珊;肖伟香;侯晓杰;林昶;
目的:通过分别建立贵州不同区域乌、红天麻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并测定贵州不同区域乌、红天麻中8种化学成分含量,初步分析贵州不同区域乌、红天麻化学成分质量差异。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Waters-C18(4.6×250 mm;5μm)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0.1%甲酸为流动相A;以乙腈为流动相B,流速1 mL/min;柱温30℃,波长270 nm,梯度洗脱,建立15批乌天麻、10批红天麻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利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erson相关性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确定贵州不同区域乌、红天麻化学成分含量是否存在差异,同时测定腺苷、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巴利森苷E、对羟基苯甲醛、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C、巴利森苷A 8个化学成分含量。结果:15批乌天麻相似度均在0.868~0.986,10批红天麻相似度在0.919~0.990,共标定15个共有峰,指认8个共有峰。根据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发现贵州不同区域乌、红天麻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且不同区域天麻差异化学成分为腺苷、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巴利森苷E、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A;化学成分含量测定和Pe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地与天麻素、巴利森苷C、巴利森苷A含量具有相关性,黔产天麻不同品种乌、红天麻与腺苷、天麻素、巴利森苷C含量具有相关性。结论:贵州不同区域乌、红天麻在具有地域差异的同时还存在品种差异,其中腺苷、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巴利森苷E、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C、巴利森苷A含量可能是贵州不同区域天麻质量差异成分,腺苷、天麻素、巴利森苷C含量可能是黔产天麻不同品种乌、红天麻的质量差异成分;该质量分析方法操作简单、稳定、可靠,可以为后续贵州不同区域乌、红天麻药材进一步质量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024年17期 v.45 241-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4K] [下载次数:8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仝凯旋;夏寒;李建勋;谢瑜杰;吴兴强;范春林;陈辉;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建立了豇豆和芒果中22种农药的一步式QuEChERS自动化检测技术,样品经1%乙酸乙腈提取,加入EN萃取盐(无水硫酸镁、氯化钠、柠檬酸三钠、柠檬酸二钠)除水后,使用C18和石墨化碳黑(GCB)净化,经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分离,以0.01%甲酸水溶液(含2 mmol/L甲酸铵)-0.01%甲酸甲醇为流动相,在多重反应监测(MRM)下进行测定。结果表明,22种农药在0.01~25.0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94,方法的检出限(LOD,S/N=3)在0.05~2μg/kg范围内,定量限(LOQ,S/N=10)在0.1~5μg/kg范围内,在1倍LOQ、2倍LOQ和10倍LOQ 3个加标水平下进行回收率实验(n=6),豇豆3个水平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0.9%~116.6%、71.9%~118.3%、73.7%~113.7%,芒果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0.2%~114.6%、71.2%~113.7%、74.3%~118.5%,两种基质相对标准偏差均在20%以内。方法成功应用于42批实际样品检测,有33批检出农药残留。该方法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足够自动化,减少了人为操作步骤,适用于22种农药及农药代谢物的同时检测及准确定量。
2024年17期 v.45 252-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6K] [下载次数:6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顾晔;杨成;唐朝;郇宇;缪雄;
目的:采用非靶标代谢组学的方法,探究中国油桃、蟠桃、黄桃、阳山水蜜桃与新沂水蜜桃代谢产物的差异性。方法:以250份成熟度相当的鲜桃为试材,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对鲜桃果肉进行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代谢物差异性分析对不同品种鲜桃的代谢物进行研究。结果:共检测出74种代谢产物,主要为酚酸类、黄烷醇类、黄酮醇类、花色苷类、氨基酸类、糖苷类、环烯醚萜苷类、B族维生素等。PCA分析发现相比于其他4种鲜桃,阳山水蜜桃中7-羟基香豆素、乔松素、绿原酸、新绿原酸、表儿茶素、原花青素A2、隐绿原酸、车前子苷、原花青素B2含量较高,而维生素B2、山奈酚、芦丁含量较低。根据OPLS-DA分析分别筛选出4种鲜桃与阳山水蜜桃的差异代谢物,油桃有原花青素B3等18种,蟠桃有原花青素B2等12种、黄桃有原花青素A2等18种、新沂水蜜桃有原花青素C1等15种,可以作为区分阳山水蜜桃与其他4种鲜桃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本研究发现5种鲜桃的差异代谢物主要为植物多酚类化合物,绿原酸与原花青素类代谢物在阳山水蜜桃中含量高,是关键差异代谢物。结论:非靶标代谢组学技术能有效地将5种鲜桃区分开,对鉴别鲜桃的品种具有可行性,可用于对鲜桃及鲜桃深加工品的辅助定性鉴别,可作为鉴别真假阳山水蜜桃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保护阳山水蜜桃特色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17期 v.45 262-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7K] [下载次数:7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陈月清;牛坡;
为探究品种、切片厚度及干燥温度对于热风干燥条件下猕猴桃果干品质的影响,选取三种不同品种且切片厚度分别为8、10、12 mm的猕猴桃作为研究对象,在热风干燥温度为60、65、70℃下干燥,并对干燥后的果干进行质地剖面分析(Texture Profile Analysis,TPA)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所有果干的硬度、弹性、咀嚼性在温度变化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硬度与胶粘性、咀嚼性之间(r=0.898~0.991,P<0.01)以及胶粘性与咀嚼性之间(r=0.944~0.968,P<0.01)均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性;所有果干的组织形态在厚度变化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硬度、滋味与总分之间呈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797~0.981,P<0.05或P<0.01),硬度与滋味之间亦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757~0.865,P<0.05或P<0.01);所有样品的TPA硬度指标与感官评价的粘度指标都存在相关性(r=0.557~0.778),但质构指标与感官评价总分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绿心样品可利用仪器测定的粘附性、弹性、回复性替代感官评价,黄心样品可以利用硬度、弹性、咀嚼性来替代感官评价,红心样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综上,对猕猴桃干品质的评价起决定性作用的指标是硬度、咀嚼性、胶粘性,且不同种类的猕猴桃干参数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有明显差异。
2024年17期 v.45 273-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4K] [下载次数:1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彭斌;陈云云;黄志强;余诚玮;胡明明;钟比真;李金林;
为探究鱿鱼内脏鱼油的不同提取方法和传统精炼工艺及其品质变化,研究以赤道、阿根廷、北太平洋深海鱿鱼内脏为原料,首先采用不同浸提法和复合法等对阿根廷鱿鱼内脏进行鱼油提取,选择提取工艺得油率最大、品质最优的方法提取三种鱿鱼内脏粗鱼油进行传统方法精炼,对三种鱿鱼内脏粗油及其精炼油的感官形态、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6号溶剂辅助冻融的工艺提油得率最高,达12.90%,精炼后鱿鱼内脏油的理化指标明显改善,过氧化值、不溶性杂质、色差值、酸价、水分及挥发物、茴香胺值显著降低(P<0.05),酸碱度(pH)和脱色率显著升高(P<0.05)。除不溶性杂质、水分及挥发物外,其余指标均达到SC/T 3502-2016规定的粗鱼油及精炼鱼油标准。三种鱿鱼内脏油中共检测出16种脂肪酸,主要以油酸、棕榈酸、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enoic acid,DHA)为主。精炼油脂肪酸种类不变,多不饱和脂肪酸百分含量有所增加。鱿鱼内脏油共检测出65种挥发性风味物质,12种为鱿鱼内脏油的关键风味物质,以(E2,Z6)-壬二烯醛为主,共同赋予鱿鱼内脏鱼油特征风味。研究可为深海鱿鱼副产物内脏提取鱼油高值化利用等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2024年17期 v.45 282-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6K] [下载次数:7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徐娅;吴跃;郁露;
“五常大米”(GB/T 19266-2008)享有地理标志保护,但由于其核心产区内外稻米品质差异较大及频繁的仿冒现象,进一步区分五常大米核心产区将有助于品牌发展、保护和提升。本论文以五常稻花香大米核心产区之一的民乐乡为例,选取民乐乡与五常地区非民乐乡不同产地的相同稻花香2号(五优稻4号)品种稻米,采集其偏振光图像,数据集总共包含3万张稻米颗粒图片;选择适合识别图像表型差异小的三种深度学习方法DenseNet、GoogleNet、ResNet50,进行民乐乡与非民乐乡的稻米籽粒偏振图像分类判别;随后,利用模型的混淆矩阵值,计算出每个模型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值。实验结果表明,DenseNet模型性能最优,平均准确率达到0.991;GoogleNet模型次之,平均准确率为0.966;ResNet50模型在训练集上表现良好,但在测试集上表现较差,且出现过拟合现象,平均准确率为0.948。本研究中五常的民乐乡与非民乐乡相同品种糙米图像肉眼观察相似度较高,但通过采集其偏振信息图片并且利用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能够实现较好区分。所以,利用偏振成像技术结合深度学习的方法对五常核心产区稻花香米进行真实性判别具有可行性。
2024年17期 v.45 294-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8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景阳;李娇;关健;李巧莲;王岩松;袁帅;
本文通过QuEChERS净化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线性离子阱串联质谱建立蔬菜中34种杀虫剂的快速检测方法。样品通过乙腈(含1%乙酸)、1.5 g醋酸钠、4 g无水硫酸镁、1 g氯化钠进行溶剂萃取,再通过20 mg石墨化碳黑(GCB)、300 mg乙二胺-N-丙基硅烷化硅胶(PSA)、200 mg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C18)和1000 mg无水硫酸镁净化处理,选择乙腈-水为流动相,采用多反应监测-信息依赖性获取-增强型子离子扫描(MRM-IDA-EPI)模式对样品进行检测,并建立EPI数据谱库。检测结果通过保留时间、离子对峰度比及数据库EPI谱图进行对比定性,采用基质匹配外标法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以茄子、韭菜、豇豆、菠菜为基质代表,34种杀虫剂线性关系良好,R2≥0.99011,检出限为0.16~1.81μg/kg,定量限为0.52~6.02μg/kg,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73.51%~118.77%,精密度为0.01%~14.27%,并对蔬菜样品进行检测,噻虫胺检出率达58.23%。该方法具有检测快速有效、操作简便、数据准确、灵敏度高等特点,适合用于蔬菜中34种杀虫剂的检测。
2024年17期 v.45 302-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7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黄正花;余应梅;严寒;邵珊珊;屈若兰;黄坚;陈政;魏益华;王冬根;李思明;
为了系统探究铜鼓多花黄精的营养品质并构建其评价体系,本文比较分析了不同种植方式和生长年限的铜鼓多花黄精23种营养品质指标,并通过相关性、因子和聚类分析构建了其营养品质评价体系。结果显示大棚种植(GP)多花黄精中的醇溶性浸出物、蛋白质、必需氨基酸、药用氨基酸、灰分及5种常量矿物元素含量均最高,且必需氨基酸营养评分也最高。露天种植(OP)多花黄精中的多糖和皂苷含量最高。林下种植(UP)4种微量元素(Fe、Mn、Zn和Se)含量最高。而野生(W)多花黄精的黄酮和总酚含量最高。随着多花黄精生长年限的延长,多花黄精中醇溶性浸出物、脂肪和多糖含量逐渐增加,而皂苷、黄酮和总酚含量无显著性变化(P>0.05)。但多花黄精的淀粉、粗纤维、蛋白质、灰分、必需氨基酸营养评分、矿物元素等物质含量均与生长年限呈负相关性,其中以GP下降趋势最为明显。通过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将22项营养品质指标简化为13项指标,进而采用主成分分析建立了多花黄精营养品质综合评价模型,发现8种铜鼓多花黄精样品营养品质综合评分(-1.331~1.161)大小顺序为GP-3>UP-3>W-4>GP-5>GP-4>OP-3>UP-4>OP-4,即GP-3的营养品质最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铜鼓多花黄精营养品质综合评分6级标准。本研究成果将为筛选最佳营养品质的铜鼓多花黄精原料进行高价值产品开发或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2024年17期 v.45 316-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5K] [下载次数:9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武存慧;秦之阳;张海枝;
食品的总抗氧化能力是评价其功效的关键指标之一,建立快速灵敏的分析方法用于食品总抗氧化能力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次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金属-有机框架复合物纳米酶(FeHHTP@ZIF-8),并对其形貌、结构及催化活性进行了详细表征。结果表明,Fe-HHTP@ZIF-8是一种具有二维超薄片层结构的纳米酶,计算得到Fe-HHTP@ZIF-8纳米酶对H2O2的Km和Vmax分别为0.67 mmol/L和3.55×10-8 mol/L·s-1。进一步以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A)作为典型抗氧化剂,基于其对纳米酶催化显色反应的抑制作用,构建了一种高效的可视化传感器方法。系统验证表明,该可视化传感器检测限低(1.67μmol/L),线性范围宽(5.0~3000.0μmol/L),准确度高(回收率为98.62%~103.13%)。利用此传感器对不同饮料的总抗氧化能力进行检测,结果与样品标示值基本一致。因此,本研究为食品总抗氧化能力的评价提供了一种简单、快捷、有效的可视化新方法。
2024年17期 v.45 327-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6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罗静红;梁根云;罗芳耀;唐月明;杨艺雯;高佳;
以集中在成都平原种植的10个莴笋品种(系)为试材,对各品种采后8项外观品质指标(单株重、单株茎重、单株长、茎长、茎粗、茎皮硬度、茎肉硬度、茎可食率)以及肉质茎和叶片7项营养品质指标(含水率、叶绿素、维生素C、还原糖、可溶性蛋白、纤维素、游离氨基酸)进行测试和统计分析,旨在对比评价供试品种采后品质表现,筛选优异品种材料。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系)测试指标间变异系数为0.45%~50.64%,其中莴笋肉质茎游离氨基酸含量在品种(系)间变异系数最大,达50.64%,茎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叶片还原糖含量等指标在品种间也表现出较大差异(变异系数大于30%);外观品质、商品性、营养品质多项指标间均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采用隶属函数分析方法筛选出3个优良的茎用型鲜食品种(‘组合2019135’‘川绿香1号’和‘红尖笋2号’)和3个叶用型鲜食品种(‘竹筒青’‘新翠竹’和‘组合2019135’)。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部分在成都平原蔬菜产区冬春季主栽莴笋品种的采后品质特性,为生产上鲜食莴笋优良品种的选择提供参考。
2024年17期 v.45 336-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3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谢安国;纪思媛;李月玲;王满生;张玉;
为系统评估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辅助高光谱成像系统在猪肉新鲜度指标检测中的效果,采集了猪肉在4℃冷藏12 d中挥发性盐基氮(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菌落总数(total viable count,TVC)以及900~2500 nm近红外光谱数据。基于Python的TensorFlow和Keras平台,对高光谱数据进行处理,建立了深度神经网络的定量检测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GA)选择与猪肉新鲜度相关的特征光谱波段。结果表明,遗传算法选取波段对光谱模型的性能有明显提升。当光谱波段数达到35和50时,GA+ANN模型预测精度高于全波段的线性回归模型。TVC为预测指标的预测性能优于TVB-N,TVC测试集最佳Rp2为0.877,RMSEP为0.575;预测TVB-N的最佳R_p~2为0.826,RMSEP为1.01。此外,通过研究还发现,遗传算法优选的近红外光谱波段与肉品的O-H,N-H,C=O等分子振动吸收带有较高的吻合度。本研究为处理近红外和高光谱数据提供了新的方法,也为猪肉及其他肉品新鲜度快速无损检测提供了技术参考。
2024年17期 v.45 345-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1K] [下载次数:9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晓磊;周汉琛;刘亚芹;王辉;雷攀登;
为探究烘焙提香对白化品种绿茶风味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白叶1号’绿茶为材料,设置不同时间烘焙处理(60℃,0、40、80、120 min),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阱质谱仪(UHPLC-Q-Exactive/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分析了不同处理下白叶1号绿茶代谢物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60℃烘焙40 min有利于白叶1号绿茶品质的提升,随着烘焙时间增加,茶汤浓度和香气强度下降,涩味凸显。总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随着烘焙时间增加呈上升趋势(P<0.05);儿茶素组分除GC、C、GCG以外,其余组分含量均随烘焙时间增加而先升后降。UHPLC-Q-Exactive/MS共鉴定出61个类黄酮化合物,其中38个具有组间显著性差异(P<0.05)。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7个组间差异的关键化合物,包含5个黄酮醇苷、木麻黄素以及原花青素B4,这些物质在烘焙80 min和120 min后明显下降。挥发性成分分析显示,随着烘焙时间增加,挥发性成分总量呈上升趋势。二甲基硫、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庚醛、2-己烯醛、正壬醛、苯甲醛、1-辛烯-3-醇、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Ⅱ、香叶醇、β-紫罗兰酮、雪松醇是影响白叶1号绿茶的关键香气成分(ROAV>100)。香气特征贡献度(Aroma character impact value,ACI)分析显示,烘焙40 min茶样中复杂气味总ACI最低,愉悦香气总ACI最高,而烘焙120 min茶样则相反。本研究结果为白化品种绿茶加工中烘焙提香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4年17期 v.45 352-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4K] [下载次数:7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